与时间赛跑的“文物摆渡人”——杨宇宏
文物普查,不仅是对历史遗存的梳理,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在泸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(以下简称“四普”)的田野山间,有这样一群“文物守护者”——他们以脚步丈量土地,用匠心对话历史,用科技赋能传承。让我们走进一线普查人员,聆听他们的故事。
作为泸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、文物实地调查领队的杨宇宏始终坚持在“四普”第一线。17载春秋,他亲历1209处文物的“身份认证”,是参加过“三普”的老前辈,经验丰富,承担起了以老带新的责任。清晨7点,杨宇宏拿着“三普”资料,背上工具包,带领队员们一起踩着露水走进海潮镇的密林,他们的目标是确认热心人士提供的文物新线索——宋代墓群。为了验证线索,他们连续几天翻山越岭,有时候突降大雨,他脱下外套裹住相机,自己却被淋得浑身湿透。“文物等不起,一场滑坡可能就毁掉了痕迹。”他笑着说,鞋底的泥浆和笔记本里的草图,是他最踏实的“勋章”。
杨宇宏在墓室内研究石刻
在杨宇宏的办公室,堆满了“四普”相关的资料,电脑桌面也全是他写的文物简介,还记录着全县疑似文物点位,每个线索旁边都附着走访记录。“以前没有无人机,全凭两条腿。”他摩挲着笔记本回忆着,现在赶上好时候了,他主动学习新科技,运用新技术,比年轻人用起来还厉害,“四普”效率能提高不少。
“四普”测量
有人问杨宇宏:“一辈子钻山沟,巡查文物、保护文物,值吗?”杨宇宏看着脚下的土地说:“当你在泸县山野间丈量那些被藤蔓、被泥土覆盖的文物时,就能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,每一次文物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,再辛苦都值了。”
泸州市融媒体中心采访杨宇宏
温馨提示
如已完成请点击”已登录“